论坛广播台
广播台右侧结束

主题: 新安汉函谷关遗址“上新”了!

  • 我爱大新安
楼主回复
  • 阅读:9491
  • 回复:0
  • 发表于:2022/3/10 11:43:11
  • 来自:河南
  1. 楼主
  2. 倒序看帖
  3. 只看该作者
马上注册,结交更多好友,享用更多功能,让你轻松玩转新安社区。

立即注册。已有帐号? 登录或使用QQ登录微信登录新浪微博登录


展厅外貌

  世界文化遗产——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“上新”了!今日,记者在汉函谷关遗址现场看到,汉函谷关遗址关城东墙保护展示工程已经对外开放。今后,您不仅可以到此一睹关楼、阙台的风姿,还能走进展厅,近距离观看城墙上下及周边的诸多历史遗迹,了解千古雄关的两汉变迁史。


  低调的“地下”展厅


  汉函谷关遗址坐落于新安县城关镇东关村,开车从市区出发,沿洛新快速路向西行驶约20公里即可到达遗址入口。

  记者在现场看到,函谷关遗址呈“H”形分布,关楼横亘在通道之上,关楼东侧,有两座汉代夯土台,当地俗称“鸡鸣台”和“望气台”。

  关城东墙保护展示工程位于“望气台”南侧,地势较低,是一个长方形建筑,其建筑顶部被土层和植被完全覆盖,与周边环境几乎融为了一体,仿佛一个“地下”展厅。

  这么“低调”的展厅,记者还是头一次见。新安县汉函谷关保护管理所所长郭佳伟说,这是有意为之的——该工程的核心设计理念就是在满足遗址保护和展示的前提下,通过控制建筑规模和调整建筑形体、色彩,尽量弱化建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,凸显函谷关遗址现存内城的主体地位。


  展厅内部


  丰富的两汉时期遗迹


  走进展厅内部,可以看到大面积的夯土城墙,其上下、周边还分布着阶梯、马道、排水设施、水口等丰富的配套设施遗迹。

  郭佳伟介绍,汉函谷关关城东墙遗址是2012年6月到2013年10月期间被考古人员发现并揭露的,总面积约4000平方米,其中大部分被覆土回填,保护了起来,展厅里展示的遗址面积仅有不到四分之一。


  马道遗迹

  

   目前能看到的遗迹,分属西汉和东汉两个不同的时期,其中多数是东汉时期改建或增建的,比如排水设施和马道等。这种现象,说明东汉时期函谷关防线有一次较大的变化,其原因很可能与东汉时期函谷关防御方向的改变有关——西汉时期,都城在关中,关中是政治中心,函谷关作为关中的东大门,起到拱卫京师的作用;到了东汉时期,都城定于洛阳,军事防御的重心改向西侧。这种截然不同的防御侧重,导致东汉时期防御体系发生了较大的改变。


  阶梯遗迹

  

   此外,考古资料显示,关城东墙的墙体厚度达到22米,底部夯土台基的厚度为32米,远远超过了一般城址的城墙厚度,也超越了同时期的都城城墙,具有明显的军事防御色彩。


  

规模宏大而复杂的防御体系


  汉函谷关饱经战火,多次重修。经过千年的演变,建关时最初的建筑格局已经面目全非。近年,我市考古工作人员通过考古勘探与发掘,逐步弄清了汉函谷关的真实面貌。

  总的来说,汉函谷关是一个纵贯南北长约60余公里的规模宏大而复杂的防御体系,该体系中有设置河间谷地内“口”字形关城,即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汉函谷关遗迹,也有分布在南北两侧山体上的长墙、烽燧,以及设置在沿线的仓窖、关塞等,它们共同形成了一道坚实的封堵,控制着黄河漕运、崤函北道、崤函南道3条路径,进而控制着古都洛阳和长安之间的交通联系。

  魏晋之后,汉函谷关的防御属性逐渐消失,但其驿路通商的作用一直延续至近代。在汉函谷关关城遗址上,考古人员发现了一条通关古道,这条古道路土的厚度达到了惊人的2.35米,是一条名副其实的千年古道,从西汉一直沿用到今天,历经2000多年。

来源:洛报融媒

关注同城热点 获取最新资讯 点击查看更多本地热点话题
  
二维码

下载APP 随时随地回帖

你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 QQ登陆 微信登陆 新浪微博登陆
加入签名
Ctrl + Enter 快速发布